<!--章節内容開始-->随着部隊回到了賓陽縣的軍營中,軍營中又開始熱鬧了起來。因為離三七年的“七、七”事變的日子越來越近,王海濤更是抓着訓練不放。這一次的出兵桂林,雖說是一槍未放,伹是部隊受到了一次很好的訓練。
回來後意猶未盡的王海濤又開始給所有的軍官,甚至是班長這一級的軍官上培訓課。內容是幾十年之後才總結出來的一些戰術思想。其中主要有幾十年後的那些開國元勳們的戰術原則,猶其是以後世“東野”的林總的六大原則為主。
一、一點兩面。就是集中兵力于主要攻擊點突擊敵人,同時以部分兵力從另一面或多面鉗制并協同殲滅敵人,對敵人形成包圍,不讓敵人逃跑,打成擊潰戰。在主攻點上要“釆取狹窄的戰鬥正面和縱深的戰鬥配備”,使主攻點的部隊象尖刀和鑽頭一樣,突破敵人的防線并向縱深發展。這是強調要打殲滅戰,并将戰術具體化。
二、三三制。這是一種戰鬥時戰鬥隊型的進攻戰術。戰鬥時連、排、班都以三個為一個組合,甚至一個班也可以再分成三個戰鬥小組,使用不同的武器進行配合,在軍官的指揮下,以疏散機動,小群的戰鬥隊形進行戰鬥,以減少傷亡,擴大戰果。
三、四快一慢。四快指向敵人目标前進時要快,抓住戰機後進行準備工作要快,突破敵人陣地後擴大戰果要快,敵人潰敗後追擊敵人要快。一慢是指總攻發動時機的掌握要慢,要做好偵察敵情,掌握地型,布置兵力及火力,動員和讓戰士充分休息這些事後才能進行總攻。
四、四組一隊。四組分别是火力組、突擊組、爆破組、支援組。一隊是指突擊隊。這裡的各個小組和三三制一樣,是指一個戰術思想,而不是固定的。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,而不是生搬硬套、拘于教條。
五、三猛戰術。是指猛打、猛沖、猛追。攻擊時,在選定的主攻點上,集中重型火力,猛然給于敵人以最猛烈的打擊,而不是分散重火力,零敲碎打,這就是猛打。
當重火力的猛打讓敵人慌亂,還來不及調整之時,猛烈沖鋒,躍然奮進,用刺刀、大刀、手榴彈為武器向并沖擊,必須要有刺刀見紅,大刀皿戰的威風和随着手榴彈飛出爆炸而前進的勇氣。要迅速打垮敵人的戰鬥意志,這就是猛沖。
對于已被我軍沖動,并開始潰逃的敵人,要實行猛烈追擊,要一直壓下去,盡量消滅敵人,求取最大戰果,這就是猛追。
六、三種情況下三種不同的攻擊法。一種是敵人守,一種是敵人要退不退,一種是敵人退。為了有針對性的最有較的打擊敵人,所以提出三種相對應的攻擊戰術。
如果敵人守,就要經過完善的準備之後,再攻擊敵人。如果敵人要退不退,當我們準備好時,敵人就會逃掉,這時就要先将敵人圍起來,圍而不攻,或圍而小攻,用部分兵力和他打,抓住他,讓他無從走脫,待準備好後再大打出手。如果敵人退,就要猛追,這時不要等命令,不準備就是合乎戰術,準備好了反而不合戰術。不要怕部隊少,也不要怕情況不明,抓住打就是了,當然,戰鬥中軍官應該有組織有計劃的追擊。
六大進攻的戰術原則在王海濤的口中一、一道來,底下聽講的各級軍官的思想中卻引起了巨大的震動。連身經百戰的蘇祖馨都為之動容。這種戰術課不僅是在賓陽縣的軍營中,而且在龍州的軍營中,王海濤也同樣去上了課。
而且因為龍州的官兵沒有出兵,王海濤還在龍州把部隊拉進山中,進行了十天的防守訓練。在王海濤的心中,抗日戰争中,防守要比進攻更為重要,猶其是在開始階段,無論是快要到來的“淞滬戰役”還是随後的“南京保衛戰”、“徐州會戰”、“武漢保衛戰”這些戰役中,國、軍都是以防守來抵擋日軍的優勢兵力和裝備的。
那麼在敵人的優勢兵力和火力打擊之下,如何更好的保護自己,殺傷敵人,就是王海濤要教給全體官兵的東西。為此王海濤不惜用重炮實彈來轟擊一團戰士建起的防禦工事,讓戰士們真正感受一下,面臨敵人重炮轟擊是種什麼感覺。
完成了這些訓練之後,王海濤又找機會回了一次山中的軍火倉庫,這次王海濤的儲物戒指中堆滿了各種地雷,重武器和大卡車。等王海濤在龍州縣軍營中卸下這些武器裝備後,龍州縣的軍營已經成了軍火倉庫。戰士們面對這些重武器除了驚喜之外,已經沒有了别的想法。
時間不因仼何人的改變而改變,當時間進入了一九三六年的十二月時,和曆史上一樣,蔣介石發動的剿共戰鬥,被共産黨的部隊一、一擊破,損失慘重。為此蔣介石親飛西安督戰。十二月十二日,西安事變如期發生,國內一片嘩然。李、白二人也對部隊下達了新的命令以備應變。
從十二月十二日西安事變發生到十二月二十六日蔣介石飛回南京,西安事變和平解決,這十幾天的風雲變換牽動了無數中國人的心。隻有熟知曆史的王海濤不為所動,按步就班的進行着一系列的抗戰準備。
在這期間,王海濤趁着高層的目光都盯在西安之時,秘密的去了一次上海,王海濤的這次上海之行,不僅又住上海派出了五百名警衛營和偵察營的戰士,而且利用儲物戒指往上海運送了大批的武器彈藥,包括二輛輕型裝甲車,二輛輕型坦克,五十門八二迫擊炮,二部無線電台,三十門無後座力炮,以及五台雙聯高平二用機槍。
五百名戰士都是空着手,以普通人的身份分批進入上海市的,而王海濤也是以商人的身份進入的上海市。這件事全旅官兵中隻有幾個親信知道,而别人都不知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