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卷:默認 第367章 一貫如此
北地邊境,戰事足足持續了半月。
雙方焦灼,難分勝負,每一戰都有不少傷亡。
但截止至今,北蠻依舊沒有絲毫打算退兵的征兆。
“如今,就看哪一方能耗得住了!”
“我大雍泱泱大國,人口衆多,自不必怕那等未經教化的蠻子,隻是朝廷不給糧草、不派援軍,也不知單靠石大将軍與駐北軍,能不能撐得住……”
“就算能夠撐住,這一戰之後,駐北軍必定損傷極大,且會對朝廷寒了心。”
“哎,陛下真是糊塗啊!”
孝明帝辍朝多日,除了極少數人外,臣子們根本見不到他的人。
折子往宮裡送了一道又一道,卻遲遲等不來回應,哪怕再忠心的朝臣,私下裡難免都會議論幾句。
眼見孝明帝接連辍朝五日,朝中幾位老臣,終于忍不住一同進宮拜見。
在禦書房外等了良久,等來的卻不是好幾日沒露面的孝明帝,而是二皇子齊耀。
“父皇龍體欠安,太醫交代需得靜養,衆位大人有什麼要緊事,便先與本皇子說吧。”
“北地戰事仍未停息,事關國家安危,二皇子怕是拿不了主意!”兩朝元老,羅大人上前拱手說道:“還請二殿下幫着通報一聲,讓皇上見我等老臣一面。”
“羅大人,董大人。”
跟着二皇子過來的劉公公上前一步。
這是孝明帝身邊的大太監,幾位老臣不敢托大,也客氣回了一禮,“劉公公。”
那劉公公往寬大的袖口中摸了摸,取出一卷明黃黃的卷軸。
幾位老臣看見,頓覺不好。
果然,接着就聽劉公公宣讀道,“傳陛下旨意。二皇子賢德孝順、勤勉好學,命其于朕養病期間協理國事,為朕分憂。”
代劉公公說完,二皇子再度開口,謙和地朝羅大人幾人笑道,“幾位大人請吧,有什麼事與本皇子說,也是一樣。”
由二皇子代理國事,明日起恢複早朝的消息傳開。
不是沒有朝臣異議,但朝中那些兩朝元老,和宮中的太後娘娘都沒有站出來反對,沒有人敢當那個出頭鳥,于這個節骨眼上招惹二皇子與淩家。
不同于孝明帝,面對北地戰事,縮頭鳥一般的舉措,二皇子倒是不避諱與朝臣探讨北地的問題。
隻是讨論到最後,仍舊未能給北地撥去任何糧草,隻點了兩位淩家派系的将領出列,命其作為督軍,帶兩千兵力趕赴北關,代朝廷督查此次戰役,以及駐北軍的十萬大軍。
為了能讓兩位督軍在北地說得上話,二皇子還特意交給他們一塊禦賜金牌,作為督查令。
攜此令前往北地,面對四品以下官員,可擁有先斬後奏的權利。
京城,項府。
聽着項大人下朝回來講起今日早朝上的事,項夫人無語地翻了個白眼,
“這不活脫脫就是派人膈應石大将軍嗎?”
但凡明眼人,誰看不出二皇子的打算?
淩家已經在西北軍中分了一杯羹。如今,二皇子是想借着替皇上監國的機會,再在駐北軍中分一杯羹。
若是西北軍和駐北軍,淩家人都能說得上話。
那二皇子頭上代理國事的那個“代”字,就可以真正去掉了。
“二皇子還真是心急,皇上病重,就算是真……難道太後娘娘就這麼看着他胡鬧?”項夫人大為不解。
雖說前朝有着後宮不得幹政的規矩,可大雍朝并沒有明确的規定,再者太後娘娘身為先皇遺孀,在百姓及朝臣心中,都擁有非比尋常的地位。
莫說僅僅一個二皇子,就算是孝明帝于政事上出了什麼明顯的差錯,太後娘娘也是有資格指出的!
“哎,誰知太後娘娘如何想的。”
相似的對話,不單單是在項府。
徐國公府,老國公、國公夫人,徐國公世子和世子夫人,四人坐在小廳。
“據你妹妹那傳來的消息,淩貴妃近來私下與慈甯宮走得很近。”徐國公夫人前些日子,才遞了牌子進宮看過女兒。
賢妃雖早就失寵,卻也在宮中經營了二十幾年,自有得來消息的渠道。
她給出的消息,應當無誤。
徐國公世子屏住眉頭,“難道太後娘娘也屬意二皇子繼位?那淩家可就真的隻手遮天了,外戚勢大,可是大忌!”
“真要叫二皇子繼了位,将來這天下到底是姓齊還是姓淩,可不一定!”
“難不成那淩貴妃真是狐狸精轉世,連太後娘娘都能蠱惑了去?”徐國公世子妃感歎道。
話音落下,一直沒有講話的徐國公,終于開口:“宮裡透出來的消息,也未必全能信,能夠叫我們知曉的,定是慈甯宮與瓊華宮那兩位,想叫人知曉的。”
“這裡面保不齊還有内情。我們徐家的女兒沒有皇子,無需站隊,無論太後娘娘支持的是哪位皇子,都與我們無關。”
說到這裡,桌旁的人都沉默了。
徐家沒有皇子,卻有公主。
賢妃娘娘唯一的孩子,長甯公主。
可不就是被送到了北蠻和親?
如今北蠻與大雍開戰,相當于親手撕毀了當初定下的休戰書,那麼身為大雍公主的長甯,在北蠻要面對什麼,想想就讓人不寒而栗。
徐國公夫人與世子夫人眼眶泛紅。
眼看老妻落淚,徐國公趕忙說道:“茂林那邊才送來信,長甯現下還在赫連部族,呼延部正亂着一時半刻怕是想不起來接他回去,長甯的安危暫且無虞,這幾個月來,身子骨也養好了不少。茂林讓我們不要太過憂心。”
“沒事就好,沒事就好。”徐國公夫人抹抹眼淚,長舒了一口氣。
可她哪裡敢真的放心?
北蠻和大雍已經開戰,北蠻單于和呼延部早晚都會想起身為大雍公主的長甯。
眼下的安穩,也隻是暫時的罷了。
徐國公何嘗不知道這個道理?
可憐長甯,在京城時并未享受到作為公主的榮寵,卻要承擔這些責任。
怨隻怨那絲毫沒有繼承到先皇遺志,一遇到戰事,就成了縮頭烏龜的孝明帝。
數年如一日,還真是一貫如此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