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卷:默認 第351章 苦衷
正如大家所料,北蠻大軍的第一波攻勢,被駐北軍穩穩攔下。三萬北蠻鐵騎,被阻攔在高高的邊關城牆外。
當然,這僅僅是開始,戰事遠未結束。
石大将軍剛從城牆上下來,就聽說了西郊大營糧倉被燒的消息,雖說救火及時,保住了一半糧食,但仍有一半空缺,需要朝廷盡快調糧支援。
北關的折子,快馬加鞭送往京中。
同時石大将軍也向附近州域送出消息,請求各州支援糧草。不過因着路途,和各州各自的困苦,一時半刻,還未有州域回應。
倒是北關城中,由北關女眷們帶頭發起的捐糧行動,成果頗豐。
兩日時間,前線還在作戰,女眷們已經籌集出将近兩千石糧食,這還僅僅是城中大戶人家登記的數額,沒算上百姓那邊。
省些吃用,足夠駐北軍十萬大軍多頂上兩日時間!
在城務府登記的冊子上,衛家隻捐了二十多石糧食,在一衆北關城中大戶人家當中,并不突出。
但從荒州緊急送來的洋蕃芋,第一批足足五千石,用的則是兩個人的名義。
并非丹甯郡主與荒州都指揮使薛琏,而是丹甯郡主和荒州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卻廣做善事的闌姓姑娘。
“這位闌姑娘可真是清風亮節,聽說洋蕃芋的種子就是她最先發現的,讓難民種植洋蕃芋的主意,也是她給丹甯郡主出的。做了這許多事,卻不願意留名,若非丹甯郡主不願獨自攬功,聽說她連這姓氏,都不願意留下。”
“沒聽說北地這裡有什麼姓闌的大戶人家,這闌姑娘,究竟是何許人也?”
“許是什麼低調的隐世家族也不一定,像是咱們大雍西南一帶,不就有許多世家大族,好些個傳承的時間比咱們大雍立國的時間還久呢!這闌家備不住也是,能與丹甯郡主和端王府攀上關系,總之這身份低不了就是。”
“是這個理。不過若是這樣,這位闌姑娘還不願意留名,可就更難得了……她做的這些事,若是報到朝堂上去,撈個縣主當當,定是使得的吧?”
城務府裡,登記捐糧冊子的小吏們感慨連連。
一旁,衛茂林聽到這些人誇贊“闌姑娘”的話,将頭埋得更低,嘴角卻忍不住微微翹起。
這些人誇贊不停的“闌姑娘”,可不正是他的女兒,雲岚!
“有了城中籌集的三千石糧食,和荒州送來的這五千石洋蕃芋,還能再多撐幾日,希望能撐到,京中調來的糧草趕到!”
從邊關送往京城的兩道折子。
快馬加鞭,跑死了三匹邊關最出色的千裡駒,才終于分别在第三日和第四日,送到孝明帝的案頭。
石大将軍送出的折子,比裘監軍的還早上半日。
石大将軍不通文墨,那折子上的内容,也頗為直白,中心意思隻有一個,請求朝廷盡快籌集糧草,送往北關!
北蠻鐵騎在關外虎視眈眈,駐北軍必須守住北關,這個時候駐北軍所需的糧草萬萬不可短缺,不管朝廷用什麼辦法籌集,一定要在半月之内,送來至少三萬石糧食,不然駐北軍就面臨斷頓的風險。
吃不飽的兵,可打不了勝仗!
“啪!”
折子被孝明帝甩在案上,他那張本就有些發暗的臉,徹底陰沉下來,“石志衡這是吃了熊心豹子膽,連朕都威脅上了!”
話音落下,他又連忙坐直身子,四下看看。
見這禦書房内隻守着自己的貼身大太監,再無他人,這才稍稍松了口氣。
現在可沒到與那姓石的計較之時。
北蠻鐵騎的赫赫兇名,他自小便聽過不少,如今也唯有石志衡那厮猛将,才能帶兵攔截住兇悍的北蠻鐵騎!
“傳劉愛卿,謝愛卿進宮。”
孝明帝口中的劉愛卿與謝愛卿,正是劉國公世子,以及嚴國公府二爺。
這兩位都是朝中重臣,又因自小的交情,深得孝明帝信任。遇到自己琢磨不明白的難題,孝明帝一向習慣宣二人觐見。
劉世子與嚴二爺來得很快。
“你們看看吧。”孝明帝讓太監将那折子送了下去。
北關開戰之事,昨日就已傳回京中。
今日朝會上,說的便是此事。
送往邊關的糧草,一向都有定數,由于北邊與西邊都有敵國虎視眈眈,朝廷一向不敢斷了邊關的糧草。
但也僅僅能做到不“短了”。
想要多富裕,是沒有可能的。
送往邊關的糧草都是可丁可卯,這突然被燒毀了半個糧倉的糧食……哪能那麼快補上?
劉世子就在戶部任職,最清楚有多少糧草能夠調集。
當即皺了眉頭,“若是再早上半月,倒還好說,可這前不久朝廷才剛送去濟州四萬石赈災糧……”
那筆赈災糧,雖說全都是從朝中大臣和淩貴妃手上“化緣”來的,但也算是短時間将各家手中能拿出來的糧食給“榨幹”了。
想要再效仿一下先前的舉措,絕無可能。
要是放到太平年間,倒是還能讓各州域多向百姓征收一些,可今年災禍連連,尤其北部這些州域,沒有受到災情影響的少之又少,想要多征收糧稅,怕是無異于癡人說夢。
“倒是還有些州域未曾受到影響。”嚴二爺想了想說,“如京城附近的平州、臨州等州域……正是收獲之際,聖上不妨下令多征收一成糧稅,如今北邊打仗,隻有前線糧草充足,才能換來百姓穩定安康,想來百姓能夠理解朝廷的難處。”
“嚴大人所言有理。北邊開戰,戰役定不是一兩日結束。多征一成糧稅,既解了燃眉之急,又可暫且保北關戰時不缺糧草。”
聽着下方二人的說辭,孝明帝暗自點頭。
這些未受天災波及的州域,也是大雍版圖中的一部分,理應盡一份力,與大雍其他受災的地區同甘苦、共患難。
說到底,還是怪那石志衡監管不力,竟然讓人燒了糧草。
他也是不得已,才做下這種決定。
百姓定能理解他的苦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