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卷:默認 第444章 賢妃有本事
話音落下,包括衛家人在内,屋内每個人的眼睛都亮了起來。
京城除了是大雍權力的中心,更是他們的家鄉。
沒有人會想遠離家鄉。
“明年真的能回京城?”嘉言的興奮溢于言表。
衛雲岚伸手摸了摸他的腦袋,“想家了?”
這個家,說的是衛家位于長平大街上,那棟被查封了的老宅。
嘉言先是點頭,又接着搖了搖,“倒也不是,好久沒有見到觀湛、觀澤他們了。”
嘉言口中的“觀湛”、“觀澤”都姓徐,正是徐國公府世孫膝下的長子與次子。
年歲與嘉言相當,過去常在一起玩耍。
“等回去後,就能見到他們了。嘉言現在要是想他們,可以先給他們寫一封信,趕着過年還能想辦法送到他們手中。”衛雲岚說道。
“那我可以随信再送些北地的酥麻糖給他們嗎?”嘉言兩眼亮晶晶地看着自家姑姑。
“當然可以。”衛雲岚點頭應允。
嘉言才是垂髫之年,不懂其中利害,聞言便退到一旁,喜滋滋地琢磨起要在信上寫什麼内容。
提到尚在京城的徐家,方才還喜慶的氣氛,卻是陡然變得凝重起來。
衛茂林與高氏眉頭緊鎖,臉上滿是憂色。
長甯公主眼中也有惶恐閃爍,幾度欲言又止。
“動身接去接表姐前,我往京中去了一封信。舅爺爺那裡已經有了準備。”衛雲岚心裡同樣擔心京中徐國公府。
不單是徐國公府,還有姑姑所在的童家,和自己手帕交玉滢所在的項家。
比起前兩家來,項家雖和衛家沒有沾親帶故,但項大人與父親政見相同,兩人又私交甚好,先前父親遞上陳情書時,項大人還曾為父親求情。
真要追究起來,免不得也吃挂落。
屋中衆人雖都滿心憂慮,卻沒一個開口,後悔将自家與幽王捆綁在一起。
“此番勝仗消息傳回,二皇子與太後必定有所行動,是我牽連了各家……”
齊诩剛一開口,就見衛茂林擺着手趕忙說道,“殿下切莫再說這種話了。”
“我們自流放之日起,便受殿下照拂良多。至于徐國公府與宮中的賢妃娘娘,早在同意接回長甯之時,就與殿下站在了一起。殿下不必介懷。”
“父親,你聽景泓說完。”衛雲岚看出齊诩話還沒有說完。
許是相處久了,一個眼神一句話,都能猜出接下來是什麼反應。
也是這幾日私下裡說的多了,衛雲岚沒注意到當着衆人面,喊的也是齊诩的“字”。
高氏的目光在兩人身上轉了一下,到底沒有就此多說什麼,隻是拉了拉身旁衛茂林的衣袖,讓他先住嘴,接着對齊诩道:“殿下請說。”
“衛姑娘去信以後,在下便命人配合徐國公府,轉移家中家眷,如今國公府上除了尚在朝廷任官的世子以外,餘下人都已轉移到了别的地方。”
高氏與衛茂林狠狠松了一口氣。
徐國公府人丁興旺,四世同堂。若是二皇子、太後,或者孝明帝有意追究,國公府目标太大,很難萬無一失。
尤其是老國公與國公夫人,已經上了年紀,萬一國公府突然被宮裡派兵圍住,兩位老人家身體多少會受到影響。
得知徐國公、國公夫人,以及國公府大部分家眷都已轉移至别的地方,衛家人懸起的心瞬間落下了一半。
“我母妃……”長甯公主唇角動了動,卻是将話憋了回去。
長兄已經做得足夠多了。
她不能不知足!
可到底母女連心,長甯公主最擔憂的便是身在宮中的賢妃娘娘。
比起在京中根基深厚的徐國公府,其實孤身在後宮當中的賢妃才是最危險的那個。
一想到這輩子或許再無機會見到母妃,長甯不禁微微紅了眼眶。
“賢妃娘娘也暫且無恙。”齊诩又接着說道。
長甯聞言一愣,她剛才聲音很小,幾乎如蚊子嗡甯一般,還以為沒有人聽到。
“母妃也被王兄從宮中接了出來?”長甯公主驚訝不已。
那可是皇宮啊!
王兄竟然能将手伸到後宮當中?
“那倒不是,這是賢妃娘娘自己的本事。”齊诩也是剛剛得到的消息,早在月餘前北蠻與大雍開戰之時,賢妃娘娘便借擔憂長甯公主之由,稱病不起。
身體每況愈下,永福宮裡的宮女求到瓊華宮門前好幾次,都沒能求來孝明帝去看賢妃一眼。
同樣,哪怕傳出病入膏肓的消息,慈甯宮那邊太後也沒有去看過一回,隻是遣人送了幾盒看上去品相極佳,實則年份尚淺,起不了什麼作用的藥材過去。
賢妃病重的消息,被宮裡捂得極嚴,就連徐國公府上都沒聽到半點風聲。
半個月前,賢妃娘娘不知從哪得知了長甯公主一直在北蠻遭受折磨,甚至連懷上的孩子都沒保住掉了兩次的消息,悲痛欲絕之下,終于一口氣沒喘上來,香消玉殒。
後來宮中查出來,那封看筆迹應當出自去年的信,是被曾與賢妃有過幾分龃龉的淑嫔送過去的。
太後将賢妃過世的消息按了下去,私下懲治了淑嫔。
就在賢妃屍體悄然下葬的當日,京郊靜平庵中,多了一位眉目溫柔的師姑。
要不是天樞閣的人順着有屍體蹊跷下葬追查,還真查不出來,那靜平庵深居簡出的師姑,就是永福宮裡的賢妃娘娘。
一屋子人聽得目瞪口呆。
長甯公主張了張嘴,半晌才找回自己的聲音,眼中滿是驕傲,“母妃可真有本事。”
齊诩贊同地點頭,“賢妃娘娘确實本事了得。”
他的人隻最後将尾掃了掃,徹底抹去這件事留下的痕迹,絕了别人順藤摸瓜,找到靜平庵的可能,别的幾乎沒幫上什麼。
至于衛家的出嫁女,童三夫人衛靜宜那邊,暫時是一衆人中危險最小的。童家家主童大人與太後娘家來往甚密,而童家次子近日則被看到與淩家公子共同赴宴。
雖有左右逢源之嫌,但無論哪一方暫且都不會動童家就是了。